中国酒网 - 酒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企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国际动态 | 行业综述 | 饮食与健康 | 酒文化 | 检测与标准 | 品牌与营销 | 政策法规 | 品牌专题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企业新闻 > 医生:无关烟酒,5个习惯最大诱因
M.biz | 商业搜索

医生:无关烟酒,5个习惯最大诱因

信息来源:aojoo.com   时间: 2025-03-26  浏览次数:48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肝病的高发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问题,过去大家总觉得跟抽烟喝酒脱不了干系,

  但现在很多查出肝功能异常、肝脂沉积、转氨酶升高的人,压根就不怎么喝酒,更别提天天抽烟。

  有些人连饮食都挺注意,体型也正常,可就是在体检时发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标准高出一截,彩超做出来还提示脂肪肝。

  有的人甚至做了弹性成像或MRI,发现肝脏已经有轻度纤维化迹象,连自己都说不上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错。

  这几年肝病检出率之所以高,不是病毒传播变多了,也不是饮酒率大幅飙升,而是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摧毁肝脏的代谢能力。

  过去病毒性肝炎是主力,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免疫介导性肝病、代谢相关性肝炎的占比明显提升。

  尤其是那种长期“亚健康”状态下发展出来的隐性肝损伤,早期几乎无症状,但一查就一堆问题。

  第一个高风险习惯是熬夜。长期晚睡不只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更关键的是破坏肝脏的生物钟。

  肝细胞的代谢、修复、排毒都有明确的昼夜节律,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细胞更新最活跃的时间段。

  如果人这个时候还在亮光下活动,交感神经兴奋、皮质醇升高,抑制了褪黑素释放,会打乱肝细胞合成胆固醇、代谢脂肪、清除自由基的过程。

  长期节律紊乱,肝脏内的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这些关键结构的功能都开始退化,肝功能波动就成了常态。

  中国疾控中心在一项针对城市白领人群的健康数据调查中发现,睡眠不足6小时且入睡时间晚于凌晨1点的人群中,ALT(谷丙转氨酶)水平偏高者占比达到27.3%,

  而睡眠规律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8.5%。这差距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生物钟紊乱在损伤肝细胞的真实反映。

  光靠白天补觉是补不回来的,肝脏认的是时间,不是睡眠总量。

  第二个习惯是摄糖过量。很多人对糖的认知还停留在“容易胖”“会蛀牙”这些层面,但实际上,高糖饮食是推动肝脏脂肪沉积、诱发脂肪肝的主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含果糖的加工饮料和甜点,果糖不像葡萄糖可以被身体组织广泛利用,它几乎完全靠肝脏代谢。

  在肝细胞内,果糖会直接进入脂肪酸合成通路,造成甘油三酯大量堆积,形成脂滴,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第三个习惯是滥用药物和保健品。这类人群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中老年人,有些人一天吃五六种药,

  还得配点养肝片、营养粉、维生素、降血脂的、调节免疫的,各种药和补剂混在一起,对肝脏来说就是一场负担。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工厂,绝大多数药物要通过肝脏进行解毒、转化。

  药物在肝细胞中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有些具有肝毒性,特别是酶系诱导类药物,还会耗尽谷胱甘肽,降低肝脏抗氧化能力。

  在明确诊断的药物性肝病患者中,有42.7%的病人长期服用保健类中成药,26.1%服用复方营养补剂。

  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些保健品本身含有多种提取物、香精、防腐剂,且存在配伍禁忌,

  短时间看不出问题,但长期服用、超剂量服用、多个叠加服用,会造成肝细胞代谢通路拥堵,诱发免疫反应,最后发展成肝损伤甚至药物性肝炎。

  第四个习惯是情绪长期压抑或波动剧烈。情绪与肝脏的关系早就被现代医学证实,并非传统观念的“肝气不舒”而已。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应激激素释放增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引起肝脏血流减少,抑制肝细胞合成能力,并诱发脂质代谢紊乱。有研究发现,慢性焦虑状态下的个体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转氨酶波动与情绪评分呈正相关。

  而且情绪波动还会影响饮食、睡眠和免疫调节,这些都是肝脏状态的间接影响因子。

  比如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容易暴饮暴食、昼夜颠倒、缺乏运动,肝脏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工作,必然会出现结构性变化。

  有临床发现,慢性应激人群肝细胞结构异常比例超过正常人群30%以上,部分个体出现脂肪浸润、轻度纤维化,虽然症状不明显,但肝功能指标已经波动。

  第五个习惯是长期缺乏运动。这个问题看起来跟肝没关系,实则是肝脏代谢功能下降的根源之一。

  运动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脂肪酸无法被有效氧化,结果转向肝脏合成甘油三酯,造成脂肪堆积。

  尤其是腹部脂肪多的人,内脏脂肪水平高,对肝脏影响最大。运动还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促进肝细胞线粒体功能修复,提高脂肪酸β-氧化率,减少肝脂沉积。

  如果一个人已经出现轻度脂肪肝、转氨酶轻度升高,但并没有饮酒、也没有病毒性肝炎,日常体重正常,饮食也看起来不算油腻,这种状态算不算危险?

  需不需要干预,还是可以继续“观察观察”?

  答案是必须干预。这个状态说明肝脏已经进入代谢紊乱状态,哪怕体重正常,也可能是隐性脂肪分布异常,也就是“正常体重代谢异常型”个体。

  这类人群的危险在于,他们常常因为“外表健康”而放松警惕,但实际上内脏脂肪比例、胰岛素敏感性、肝脏炎症指标都处于高风险状态。

  即便是轻度脂肪肝,也有10%~15%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干预方式并不一定是吃药,重点在于调整生活方式。

  确保睡眠规律,控制精制糖和高热量饮料摄入,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避免滥用任何药物和补品,同时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弹性、血脂和血糖指标,

  一旦发现持续波动或肝脏结构异常,早期介入治疗是完全有机会逆转的。

  只靠“等等看”是等不来肝脏自愈的。这个器官能忍,但不是无限度地忍。等它真撑不住了,症状才出现,往往已经不是轻度问题。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酒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