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杂志
有这样一种葡萄酒,能做到每年都有人对它翘首期盼,也有人却总是对它嗤之以鼻,说它缺乏内涵。但无论如何,它都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就是:博若莱新酒!
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当子夜钟声敲响的时候,全世界的葡萄酒爱好者将会共同欢呼:‘博若莱新酒到了!’”
法国作家René Fallet在其作品《博若莱新酒到了(Beaujolais nouveau est arrivé)》—书中描写的场景,热闹程度并不亚于某品牌手机每年一度的新品上市。
不同的是,一年又一年,某品牌手机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大、摄像头越来越多;而博若莱新酒除了酒标上的年份数字越来越大,味道依然是差不多的新鲜。
那为何每年这时候总有人在朋友圈嚷嚷着要喝新酒?新酒到底是什么玩意?是不是只有博若莱才有?博若莱又是什么?别急,先去倒上一杯嫩紫色的博若莱新酒,我们边喝边道来。
博若莱新酒是什么?
博若莱新酒,是法国东部一种每年仅在11月出一次风头,口感清新、包装时尚、价格亲民的全球畅销型葡萄酒。
博若莱新酒席卷市场的时间那么短,却又那么猛烈,不禁让人想起周董的旋律:“新酒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可热恋期过后还销不完的新酒,就又摇身一变成为偏远冷宮里的娘娘,只能折价售出,或者放在货架上遮住“新”字,祈祷遇上些不懂货的消费者把它当普通大区级的葡萄酒来买走了。
酒标上写着年份,还大打“新”字招牌,喜新厌旧怪我咯?
“新酒”并非我们常见的法国葡萄酒分级(AOC)里的一个等级。在博若莱地区只有三个等级:博若莱地区级(Beaujolais)AOC、博若莱村庄级(Beauiolais Village) AOC和博若莱特级园(Beaujolais Cru)AOC。
“新酒”属于前两个AOC级别。根据法国AOC的法令,所有该等级的葡萄酒都必须在葡萄采摘年份的12月15日之后才能贩卖。1951年,博若莱人通过行业联合会上书要求提早发售该地区的葡萄酒,走类似期酒(En primeur)”的模式。
当年11月13日,提案得到了回复:“所有满足普通AOC等级的葡萄酒,即日起即可提前发售。”于是,“第一个年份”的新酒就在1951年诞生了。
到了1985年,行业协会修改规定,将新酒发布的日子统一定为11月的笫三个星期四,也就是今天的“博若莱新酒节”的由来。
博若莱是什么?
要是没有每年一度盛大的新酒节,“博若莱”的名字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在全球被广传播。这个以新酒出名的产区,是不是个很新的产区?其实不然。博若莱产区种植葡萄的历史至少从公元10世纪就有了。从一份那个年代在马孔签订的契据可以证明。
它的名宇来源于其历史悠久的首都博若市(Beaujeu)。从地理上来说,博若莱紧贴着法国葡萄酒皇后:勃艮第产区,以至于1930年的一项民事法庭判决,让博若莱从此属于勃艮第产区。
然而,博若莱人民却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勃艮第。当然,勃艮第也不愿意相对没有名气的博若莱拉低了自己的平均水平。
相互不满意,沉默地分手就是最好的结局。想不到,分手后我行我素的薄若莱,倒是通过“新酒”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博若莱新酒喝起来是怎样的感觉?
“带酒精的葡萄汁!”一些行家毫不客气地如此评价博若莱新酒。
其实博若莱新酒喝起来口感还不错!开瓶以后便是爆出来的花果香,香甜得让你错以为加了香精。饮入口中发现酸度非常高,口水一阵阵地涌,却又没什么单宁。总体来说非常简单,清新、直接。
为何会有如此充盈的花果香?
所有博若莱新酒均为佳美(Gamay)葡萄品种酿制而成,因此酿出来的新酒无论是颜色还是酒标都非常美。
葡萄全用人手采摘(丰收时候当地能创造出多达5万人的就业岗位,所以政府也很支持呢),可以保证葡萄果实的完整性。
采摘后葡萄们被放入发酵罐中,灌入满满的二氧化碳。可怜的果实们被浸在二氧化碳里无法呼吸,纷纷因为无氧环境下体内糖分和酵母的作用,从身体内部爆开来,这种发酵方法叫做“二氧化碳浸法法”。
这一爆,爆出了果香,爆出了新鲜。
走向世界的新酒
博若莱新酒最开始的时候,只在巴黎的街角咖啡店,以及给下层人士提供足够酒精的小酒吧流行,因为其价格低廉且供应迅速,还能给人一种"饮头啖汤”的快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的新酒从默默无闻竟成为一种巨大的狂欢节,并从巴黎出发,向欧洲邻国展开征服行动,随即征服了世界。
在东京、纽约、温哥华、首尔、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的大城市,博若莱新酒都根据不同的情景模式转化成不同的快乐。
它是唯一一种可以脱离法式奢华传统以及刻板印象的葡萄酒产品。任何人都可以不拘小节地享用它,没有“端庄”的负担。
博若莱的葡萄酒也得到了伏尔泰的靑睐,他于1757年10 月12日写给博吕议员的信中写道:
“先生,随着年华流逝,我越来越感受到您的仁慈的价值。您的好酒成了我不可或缺的东西,我给日内瓦的朋友们喝挺好的博若莱,但是我自己躲起来喝勃艮第。”
嗯,我建议你不要向伏尔泰先生学习。博若莱和勃艮第都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喝吧,因为这才是葡萄酒的真谛!
文?| 张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