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网 - 酒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企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国际动态 | 行业综述 | 饮食与健康 | 酒文化 | 检测与标准 | 品牌与营销 | 政策法规 | 品牌专题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一生颠沛的苏东坡,词作为何如此旷达?
B.biz | 商业搜索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一生颠沛的苏东坡,词作为何如此旷达?

信息来源:aojoo.com   时间: 2021-11-16  浏览次数:14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旷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不生爱憎,亦无取舍,安闲幽静,虚荣恬淡”的美学特征。“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唐代评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一种近乎诗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旷达”这一文学风格的具体内涵。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一生颠沛的苏东坡,词作为何如此旷达?

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形成原因

北宋动荡不安的时局以及其坎坷的人生际遇

宋仁宗嘉佑元年,苏轼初次出川赴京,年仅二十一岁的他凭借一篇政论文章高中进士,并且深得高官欧阳修的赏识,仕途一片大好。可惜得意之时甚短,熙宁四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变法的浪潮。苏轼与他们的政见严重不和,深受排挤,无法,只得自请离京。但这远远不够。在他移知湖州的短短三个月内,前后遭到何正辰、舒覃、李定等人的多次弹劾,他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大做文章,牵强附会地给他安上了“毁谤朝廷”的罪名。苏轼锒铛入狱,几被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死后,年幼的哲宗继位,在种种利益地纠纷下,变法势力迅速倒台,先前因反对新政而遭受贬谪的官员悉被召回。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宰相,苏轼也借势回到了庙堂之中。但事不遂人愿,这次回京他亦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派要求废除新法中的一切规章制度,可是苏轼认为对于新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他不愿向朝中势力低头,于是再次自请外调。七年以后,宣仁太后逝世,宋哲宗亲政,新派势力重又掌权。他们把过去反对新法的官吏一一惩办,苏东坡再次受到波及,被流放到当时最为偏远的琼州,即今天的海南岛。一直到离世,他都未再次踏上东京那片土地。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一生颠沛的苏东坡,词作为何如此旷达?

早年时,苏东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来实现报国济民的理想,但政治上的接连失意使其“致君尧舜”的想法彻底破灭。生活的不幸,仕途的坎坷使他明白,高官厚禄乃身外之物,不可强求,于是他释然了,豪迈奔放、开阔豁达的一面开始在词作中慢慢显露出来。北宋动荡不安的时局使其尽受折磨,但也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他的“旷达”,成就了世人眼中的东坡居士。

佛老释禅之学的影响

政局的动荡使得北宋时期的思想运动较为活跃,儒家、法家、道家、佛家先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小浸染在这种环境下,苏东坡对于多家之言皆能很好地接受。但尽管他的人生观中有儒家经世致用的影子在,面对政坛宦海的几度沉浮,他的是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中寻得安慰与解脱。在谪居黄州、岭南、惠州时,他潜心研究老庄的“静虚”和“清净”理念,用“齐得丧、忘祸福、等贤愚、混贵贱”的思想来排解苦闷、解脱自己,始终保持着随缘自适的胸襟和乐观豁达的态度,从而让自己在这矛盾而又挣扎的人生中顽强地过活。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一生颠沛的苏东坡,词作为何如此旷达?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佛老豁达洒脱、顺应自然的思想也是其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尽管苏东坡一生数遭贬谪、历尽沉浮,但是在他的词作反而处处流露着一种积极旷达的情怀。并且这种情怀真正地达到了“对宇宙人生,出乎其外,而能观之”的境界。时常流连于东坡的词中,人心灵会随着这种旷达的情怀而得到净化与升华,抛开执念,从而体味生命的本真。

,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酒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