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雨里,我们在各大路口等你。”以前每周交警有夜查行动,南阳市民微信朋友圈里都会转发这样一条信息。不过细心的市民会感觉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随时都可能遇到严查交通违法的卡点、骑着摩托车巡逻的交警,这其实是我市交警部门在坚持问题导向和有解思维变革中,以大数据研判创新勤务模式的一种体现。启动夜间勤务、机动勤务、网格勤务等模式,全天候无缝对接,在加强路面秩序有效管控、预防交通事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成效也日益凸显。
01
精准布警高频严查,交通违法无处遁形
3月12日晚9时,在市区仲景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勤务二大队的交警正在汽车东站附近设卡。现场摄像机、阻车带、酒精测试仪一应俱全,凡是进入“视线”的车辆,司机一举一动都被交警和摄像机盯着,一辆辆车进入排查区,经酒精探测仪检测后,又一辆辆被放行。当晚在很短时间内就有两名驾驶员因涉酒驾车被当场查获。
带队的勤务二大队负责人黄少凡告诉记者,目前城区交警勤务部门,不是随心所欲搞夜查,而是在对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行动。比如说,在一个时间段内在某路段易发生因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勤务大队就会部署夜巡警力在该特定路段和特定时间段内设卡,精准布警,进行酒驾违法行为的查处,以达到预防交通事故的目的。
高频严查带来了什么?以勤务二大队为例,今年1、2月份辖区因酒驾醉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为3起,去年同期是5起,同比下降66.6%。严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驾驶员酒后不开车的意识明显提升,因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明显下降。
当天晚上,除了汽车东站这个查缉点,城区还有20多个查缉点同时开展酒驾、渣土车超载违规入市等夜间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工作。
在杜诗路、信臣路,市交管支队勤务六大队和特勤大队的交警正联合交通部门对违规渣土车进行治理。六大队负责人周潜告诉记者,近期城区多个工地开工,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重型货车违法违规现象反弹,带来严重交通隐患。指挥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时分析研判这些违法车辆出现的时间及路线,发现这些车辆打时间差,利用交警下班时间违规入市、超载或不按规定覆盖。针对这一情况,交警部门警力随着警情走,进行联合执法、错时执法,在每天中午、晚上安排警力,在这些车辆出现的杜诗路、信臣路、张衡路、孔明路等路段设卡查缉。通过严查和到工地宣传,渣土车违规加装栏板超载、随意闯禁行、沿路抛撒等现象明显减少。
依托数据研判,精准勤务模式的改革,实现了对诸如酒驾醉驾、渣土车违规违法“横行”等交通违法的精准打击,使其无处遁形,从而预防和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02
延时夜巡无缝对接,守护夜间道路平安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样一句刷爆朋友圈的话用在每天辛苦奔波在路上,日夜守护道路安全、预防交通事故的交警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交通晚高峰过后,忙碌了一天的交警就该下班了,而现在,无论多晚,您在路上看到不停奔忙的交警或警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在晚高峰后,交警的工作除了每晚的设卡严查,还有每晚8时延伸至次日早上8时的夜间巡逻工作。
张人巨是市交管支队勤务二大队一名民警,3月12日晚9时50分,与队友一起查酒驾结束后,队友们带着涉酒司机回队上询问笔录,而张人巨和其他8名队友一起开上警车开始了夜间巡逻工作。
巡逻不是漫无目的瞎转,根据大数据分析研判指导,辖区内夜间事故多发的路段、时间段,是他们每晚要重点巡逻、精准防控的地方,而且他们还要随时接受交警指挥中心的调度,以便及时赶到需要处置突发事件的地点或者交通事故发生的现场。
刚坐上警车不久,张人巨他们就从对讲机里听到建设路与独山大道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的警情,正好在附近巡逻的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这起事故发生在十字路口正中间,是一辆面包车和一辆电动车剐擦事故。事故影响了路口的畅通,过往车辆排起了长队。张人巨和队友们立即进行分工,一组负责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以免发生二次事故,同时勘查现场、拍照固定证据、绘制现场图、将事故车辆撤离现场;一组配合120将伤者送往医院,指挥路口车辆安全有序通行。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路口交通恢复畅通。
“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这就是夜间勤务模式下交警加强巡逻带来的看得见的变化……”张人巨说。
晚10时30分,采访结束,记者离开时,张人巨他们开着警车到辖区其他路段继续夜间巡逻,闪烁的警灯渐行渐远,陪伴着路上晚归的人。这是一个无眠之夜,其实在中心城区,每晚像张人巨一样在路上夜巡的有近百名交警和辅警,他们随时出现在需要他们的地方,守护着群众回家的路。
03
机动灵活铁骑巡控,打造交管“最快双腿”
当太阳升起,每天的交通早高峰如约而至,张人巨他们的夜巡结束可以休息了,而骑着大功率警用摩托车英姿飒爽的机动中队交警队员接替张人巨他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为有效加强路面管控,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市交管支队强力推动勤务大队的机动中队建设,每个中队15至20人不等,发挥大功率警用摩托车灵活机动的特点,增大交通民警的管控区域和巡逻半径。一支活跃在城区的交警机动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聚”就是开展专项打击,发挥拳头作用,针对辖区某个时段、路段出现的交通乱象,进行综合治乱;“散”就是每天在辖区路面不间断巡逻,利用警用摩托车机动灵活的特点,无论大街小巷,都能快速到达拥堵点、拥堵区域进行巡逻管控,遇到交通事故能够做到快速处置、疏堵保畅。
何孔就是城区11个机动中队130多名机动队员中的一员。何孔负责的中队共有15名队员,多数是90后。骑着摩托车常年在路上,风雨无阻,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风刺骨,其中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何孔所在的勤务二大队民警不多,但管辖范围不小,11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既有城市中心繁华商业中心,又有老城区、医院、学校集中区域。从周一到周日,何孔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就是和指挥中心大数据平台对接,掌握辖区新的施工路段、预计可能新增的拥堵点、乱点,对中队小组工作进行提前部署,精准布警,做到提前到达易堵点、乱点,提前预防拥堵、治乱。机动队员没有固定岗位,每天工作一开始,他们的工作精细到每个机动小组几点几分到达哪个位置,开展什么工作,几点几分转移到什么位置再开展什么工作,都会通过对讲机向何孔进行通报,便于中队负责人宏观调控,掌握动态。这种工作模式确保了机动中队真正做到“聚散合一”。
3月13日上午,记者跟随何孔在市中心医院门前巡逻,这个位置是辖区治乱重点,一路上,他们不停对发现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喊话、纠正,遇到车辆排队通行不畅时及时停下疏导,遇到交通事故就提前介入,迅速固定证据并引导事故车辆撤离现场。忙碌中顾不得喝水,一看表已是10时30分,何孔立即通过对讲机问询早上安排的警力是否提前赶往孔明路市十五小东校区开展护学岗工作。同时他和另一组民警赶往建设路市三中门口、七小门口配合网格民警维护学校门口交通秩序。看着交警一遍遍护送同学们安全通过斑马线到达路对面,一名学生突然停下给执勤交警敬了一个礼,民警报以微笑,立即抬手帅气回礼。遗憾的是,这一瞬间的温暖画面记者没能来得及将它定格在镜头中。直到中午12时30分,学生们全部离开校门,值勤民警这才撤离。
04
密织交通管理网格,确保路面管控到位
和何孔一样的机动队员们,每天还有一项重点工作,那就是与网格勤务力量有效结合,配合网格民警有效处置堵点、事故,共同治理乱点乱象。
网格勤务是市交管支队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控能力,提高交通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构建的另一种精准勤务模式。
按照网格勤务机制,在中心城区,七纵七横14条严管路构成的区域共被分成21个网格,网格里分配有263名民警和辅警。每个网格设置责任民警1名,辅警网格长1名、配备若干民警辅警。网格民警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他们以岗点为依托,分组分班采取徒步的方式轮班在网格内不停巡逻。他们既要负责网格内交通事故接处警工作又要负责网格内主干道路路口、路段交通秩序管理和疏堵保畅工作,同时还要时刻对网格内交通基础设施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上报。另外,网格民警还要负责网格内护学岗任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并负责网格内重点运输单位源头管理工作。网格勤务与机动勤务,互为补充,达到“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交管支队勤务二大队网格二组辖区内交通情况复杂,市第二人民医院、七小、三中及魏公桥口等一直都是车辆乱停乱放、马路市场、机非混行交通乱象的多发区,负责人翟山松与队员们一道,采取徒步巡逻、劝导宣传、拖车锁车、死看硬守、集中治理等方式,努力净化交通秩序,确保路畅民安。翟山松说:“每天上午工作还没有结束,微信小程序里我的步行数就已经超过10000步了……每当在网格内步巡时,看到畅通的道路、平安的秩序、守法的车和人,自豪感与荣誉感便油然而生,我们无愧于艰辛的付出与执着的努力。”
新的勤务模式,以网格勤务为基础、机动勤务为支撑、夜间勤务为延伸,实现城区交通管理“点、线、面”全面覆盖、全时管控,极大地提高路面的见警率和管事率。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查处数字的增长,交通事故发生的数字正在慢慢下降。数据表明,勤务改革以来,全市交通事故四项指数稳中有降,中心城区亡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勤务改革前同期下降13.5%和14.2%。
本报记者 徐 蕾 特约记者 朱付新 通讯员 田 伟 王法安 李笑然 文/ 图丨责任编辑 蔡鲜丨监制 聂权
小编微信公开,快点抢位置!
伙伴们
错过也许就是一辈子